市中区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利用成员部门协调优势,坚持提前谋划、及时跟进、乘势而为,稳妥完成事业单位经费类型按单位类别调整规范工作。
一、精准核算数据,提前做好预案
市编办《关于转发鲁编办〔2016〕1号文件规范市县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市中区编办第一时间就严控机构编制总量、严格事业单位分类程序、做好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规范等工作向区主要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同时,组织业务骨干,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精准核算规范经费来源前后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事前介入研判,研究制定预案,提前为经费类型变动单位做好政策解读工作,为稳妥开展事业单位经费类型调整规范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部门协调联动,形成调整合力
2月25日,区编委下发《关于规范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启动事业单位经费类型调整规范工作。工作中,区编办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积极联动,相互配合,建立“绿色通道”,组织专人跟进单位经费调整、人员工资变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及《机构编制管理证》维护更新工作,率先实现事业单位经费类型调整规范后实名制信息库、《机构编制管理证》、单位经费渠道的“三统一”。
三、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调整程序
为了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和实名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市中区编办在调整事业单位经费渠道的同时,按照全市统一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等业务流程。今后,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的变化,凡公益一类、二类调整为公益三类或经营类的,由区编委自行研究批复,15日内向市编办备案;凡公益二类、三类向公益一类、二类逆向调整的,报经市编办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