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市中区建立健全机制,全力打造创业群众“零跑腿”的最优环境。
一是健全“店小二”服务机制。对涉及新旧动能转换、招商引资、拆违拆临、老商埠改造、重点道路施工等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专人全方位跟进的“店小二”式服务。开展“百名处级干部联系百家重点企业”活动,通过组织走访、座谈、交流,帮助企业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帮扶10家公司提交了国际商标注册申请,将14家企业列入年度名牌培育计划,推荐11家企业申报山东名牌,10家企业列入济南名牌培育计划,有四家企业荣获“济南市服务名牌”称号。
二是健全全程网办服务机制。实行全流程多类型全业务线上登记,实现系统功能24小时在线和业务全覆盖,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与工商准入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信息数据在线无缝对接。推进企业名称改革和简易注销程序,申请人通过互联网自行查重、起名,真正实现了登记注册一网办理。同时针对“资料多、流程多、退回多”等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提供全过程智慧化辅导服务、材料准确性和完备性辅助检查服务和短信提示服务,实现了填写内容最简化、申请流程最优化、办事效能最大化,营造了便捷、高效、规范、公平的营商环境。
三是健全“容缺信任”服务机制。建立“容缺材料”清单,明确容缺事项,在登记受理中本着信任、便民、高效的原则,对于受理过程中出现的“签字不符”、材料瑕疵等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即时视频,录制小视频等手段,确认股东身份及其意思表达,确认其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并按照容缺材料目录先予登记,确保企业正常运营。通过建立“容缺材料”清单,打破了原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才能受理的传统审批模式,使审批效能建设再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