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多措并举 巩固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日期: 2021-01-07

 

 

    市中区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省、市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以“明责、赋权、增能、减负”为主线,多措并举,初步构建起了简约高效的街道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机构设置更优化,职能转变更合理,街道干部有干劲,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强化党建引领,固本强基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设置了党建工作办公室和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了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和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基层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了如泺源街道“品质市中 和合泺源”、舜耕街道“红色微家”等一大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是健全网格体系助力实效巩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网格化建设始终,根据区情实际,市中区印发了《关于加强网格化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的意见》和《关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意见》,打造“三级平台、四级网格、五级管理”的“345”网格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厘米”的作用,将“属地管理”触角延伸至基层网格,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杆石街道乐山小区在区域化党建基础之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庭院党建·民议平台”理念,探索打造了“红色庭院”党建品牌,实现社区新、畅、序、通的新面貌。

三是配齐配强党务工作力量。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按照应建尽建原则,根据网格内自管党员数量成立网格党(总)支部、楼院党小组,隶属社区(村)党组织管理,挖掘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志愿者等群体担任群众服务专员。同时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乡村振兴工作专员的管理和使用力度,及时充实网格党的建设力量。

突出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职能。考核内容由经济指标向服务职能转变,逐步淡化直至取消经济发展等职能。对街道的考核重心转到了党的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上,重点考核街道对辖区经济的服务职能,实现对街道经济工作的考核向服务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区12345热线办,建立了“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工作区级平台。街道通过“街呼区应”平台对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事项或突发事件等向区级职能部门“呼叫”,区级职能部门快速“响应”,及时与街道联动解决问题。

三是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截至目前,已有就失业日常管理、职业介绍与指导等63项政务服务事项在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就近办”。各办事处共建立了食堂12个、宿舍9处、澡堂5个、图书室32个、文体活动室38个;配备专门的党建活动场所39处;建立便民服务点184处,网上便民服务点4个

三、下沉执法力量,提升基层执法服务效能

一是加大基层执法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文化市场、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实行“局队合一”。同时,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绩效权重三分之一的考核权,遇到复杂违法问题时,通过“街呼区应、上下联动”机制,强化由街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执法。

二是增强工作力量下沉力度。在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向执法一线倾斜,市场监管领域在街道实行“队所合一”体制。探索建立“1+4+N”街道派驻执法体系,整合辖区内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以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街道综合执法平台,统筹辖区内派驻机构和基层执法力量,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实现区域内执法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三是提升执法服务效能力度。进一步压实网格责任,加强源头治理,将执法中队和办事处城管执法人员充实到网格内,定人、定岗、定责,及时将问题发现在一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在此基础上,市中区将属地管理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建立区级“响应”平台,推进“呼叫”“响应”无缝衔接,“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有机结合。同时,积极探索将执法服务向社区延伸,在全市成立第一个以执法中队长命名的工作室—“于泳工作室”,将执法力量融入网格、融入社区、融入群众,及时将问题发现在一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步。